蒋蓝新作《苏东坡辞典》出版(主题)
华西都市报-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
在文学史上,辞典式写作深受喜爱。比如福楼拜的《庸见辞典》、米沃什的《米沃什辞典》、韩少功的《马桥词典》等等。2023年6月8日上午,“三苏文化出版工程首批成果发布会”在眉山市三苏祠东坡书院举办。在发布会上,“三苏文化出版工程”首批19种、400余册优秀成果图书亮相,蒋蓝著的《苏东坡辞典》赫然在列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断片式写作彰显东坡人生
在《苏东坡辞典》中,蒋蓝以苏东坡的人生轨迹为线索,采用90多个按音序排列的词条,完成了对影响苏东坡一生的重大事件、重点地缘等内容的工笔式描摹,并结合对宋代历史文化的赏析,用大量史料和文学性语言忠实而生动地叙写了东坡一生,力求对苏东坡进行另辟蹊径的深刻解读。
为何选用“辞典”这一形式来为苏东坡作传?蒋蓝解释说,虽然自己多年来不断搜集新的文献、史料、研究和书籍资料,但如今出版的苏轼传记中,包括学术谱系类传记、文学传记等不同类别已经多达五六十种。在这种情况下,要写出一本别出心裁、让人有独特阅读体验的苏东坡传记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“后来我从那些开放性辞典式写作的世界经典名著中找到灵感,决定用提取关键词的方式,为苏东坡编写一部辞典传记。”
熟悉蒋蓝作品的读者知道,蒋蓝对辞典式的写作情有独钟,此前就曾出版过《豹典》等辞典式散文作品。“辞典式写作,既是向中国古代笔记的致敬,也承袭了古希腊哲人的一种‘思想断片’写作方式。”蒋蓝阐释道,“‘断片’,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书写形式。早在古希腊时期,就有许多哲学家使用断片形式表述其思想。辞典式、断片式的写作,逾越了叙事的惯常,恰恰也是一种对于苏东坡思想自由性的体现。同时,也开门见山地彰显了东坡人生的来路与去向。”
为解读苏轼打开全新视角
苏东坡的人文世界浩瀚丰富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。谈到对苏东坡的理解以及东坡文化的当代价值,蒋蓝说:“在我看来,苏东坡是中国历代文人中,最具人民性的一位。”他表示,“苏东坡的足迹历经了中国70多个城市,纪念东坡先生的点位达500多处,这足以窥见苏东坡身上的人民性。”也正因如此,在《苏东坡辞典》里,词条虽然各自独立,但贯穿整部书籍的核心思想,都离不开苏东坡的“人民性”。“老百姓最关心的从来不是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有多高,而是他所做的惠民实事。”蒋蓝说。
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东坡与竹的系列典故让蒋蓝感触颇深。在蒋蓝看来,在“竹”这个意象上,可以将东坡超凡脱俗的文人才气与东坡的民本情怀联系起来,“苏轼是把中国竹文化推向崭新历史高度的一个代表人物,但他的特殊之处,就在于他并非仅仅爱竹、咏竹、画竹,而是将竹用之于民。”在《苏东坡辞典》中,“卓筒井”“治理河道、再淘六井”“惠州西湖泯恩仇”三个词条,便讲到了苏轼利用竹子创新和改良水利工程、改善当地民生的经历。
蒋蓝还提到,苏东坡的“人民性”,并不局限于中国,而是能够延伸至世界范围。在《苏东坡辞典》全书当中,蒋蓝也多次引入西方作家、诗人、哲学家对苏东坡哲学、美学、艺术立场的阐释,展现出一个“世界的苏轼”,形成一场穿越时空的共鸣和对话,为解读苏东坡打开了全新的视角。